史海钩沉

页面照片

摄影家彭邦卿的故乡情结

     

             
[创会理事:彭邦卿]           
[时间:10-29]    [浏览:]    [放入收藏夹]    [查看评论]

摄影家彭邦卿的故乡情结

稿件来源: 祝新源

 

  彭邦卿,四都镇上峰村人。1931年生,1949年随军进军大西南,任贵州省施秉县双井区委文书、书记,后调入贵州农民报社编辑组组长,新华社贵州分社摄影部副主任、贵州日报社采访部副主任兼摄影组长、贵州日报编委;1973年组建贵州省摄影艺术展览办公室,任主任;1975年组建贵州新闻图片社,任副社长、副总编辑,贵州省政协委员、文联委员等职。1980年组建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任主席;1994年组建贵州省艺术摄影学会,任会长。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老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先后荣获中国摄影家协会首届“金像奖”、“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称号和贵州摄影家协会“终身成就奖”,并获新加坡影艺研究会、彩色摄影学会授予的“荣誉博学会士”称号。

  游子赤心情系故乡

  七十年代干部还深入到农家访贫问苦 彭邦卿/摄

  1949年5月,18岁的彭邦卿瞒着家里,跑到衢县报名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六军文工团的一名战士。经短暂的学习训练后,于同年11月到贵州省施秉县参加接管工作,他经历了解放初期惊心动魄的征粮剿匪战斗,为方便做群众工作,还学会了苗语。1955年调入贵州农民报社后开始自学摄影,自此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位从湖山脚下走出去的小伙子,至今已在贵州工作、生活了整整70年。

  侗族大歌 彭邦卿/摄

  70年来,彭邦卿无时不刻不怀念他的故乡。他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和常务理事、中国老摄影家协会的创会理事,常常利用上京参加会议的机会回江省亲。1980年,他在京出席会议期间,通过浙江的同志查询江山的摄影组织,主动和时任江山报社摄影编辑的蔡怡老师取得联系。彭邦卿以后又经常利用回乡探亲的机会,给江山的摄影爱好者讲学,交流分享摄影心得,为江山的摄影事业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2008年,经彭邦卿的大力推荐和支持,江山市老摄影家协会主席蔡怡加入了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以后会员逐渐增多,现已达到54名会员。2013年,建立全国唯一获批的中国老摄影家协会县(市)级活动站——江郎山活动站。2015年,江郎山活动站邀请全国11个省市的中国老摄影家协会成员单位来江摄影采风,为推介江山、宣传江山作出了贡献。这些都和彭邦卿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为提高家乡的知名度,2008年10月,彭邦卿组织贵州省老年摄影学会会员来江考察交流。当看到江山的老年摄影朋友开始使用数码相机,运用电脑发送邮件、上传图片,进行网上学习交流后,对他们启发很大,尤其是对年届甲子的彭邦卿本人感触很深。他回黔后立马开始学习电脑上网操作技术,进行网上学习交流。

  2013年5月,彭邦卿和江山的老年摄影朋友一起去他的家乡四都进行摄影采风。他在傅筑园村给大家授课,传授他多年摄影实践经验,并开展现场拍摄指导,使大家深受启发。当他看到四都各地半个多世纪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由衷地高兴,连说“变化太大了”,并邀请大家去贵州采风。

  同年10年,江山老摄影家协会摄影采风团去贵州摄影采风。在为期10天的采风中,彭老热情周到接待,不顾年高体弱,亲自到车站迎接大家并陪同游贵阳;他亲自安排采风线路,邀请旅游局长陪同,指派当地摄影行家兼导游前往黄果树瀑布、重安江三朝桥、麻塘革家寨、郎德上寨、水上粮仓、黎平肇兴侗寨、中国最后一个持枪民族岜沙苗寨等地采风,让采风团员们收获满满,他们不仅欣赏到多彩的村寨民俗,而且拍摄到纯朴而美丽的原生态风光。翻开当年江山老摄影家协会编印的《贵州采风作品专辑》,贵州的秀美山水、乡风民俗跃然纸上,读者仍能感受到采风团成员的愉悦心情;说起那短短十天的采风日子,采风团员们仍沉浸在快乐的遐想之中,交口称赞彭老的细致周到、脉脉乡情。

  开办首个个人影展

  八十年代开始用自动测光、自动对焦相机1982年 彭邦卿/摄

  彭邦卿是我国老一辈的资深摄影家,一生为祖国的摄影事业、尤其是为贵州省的摄影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16年,我参与了江山籍已故老摄影家毛松友(曾给毛主席、邓小平拍照的摄影师)和彭邦卿(贵州省摄影家协会的创办人)个人摄影展的筹备工作,方得知作为一个国内外知名的摄影家,他一生居然没有举办过个人摄影展。

  那年,他已经是85岁高龄的老人,还时常因疾病住院。然而,当彭老听说家乡为发展摄影事业打算举办他的个人摄影艺术作品展后,欣然答应,并在病情稍有好转后就立即出院整理选择过去的老照片,亲自写图片说明,答应无偿捐赠展览物品。在展出的120多幅作品中,大部分为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自然风光,展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生动地诠释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谛。其中有两幅影画合璧的作品,是彭老特意请摄影朋友在原作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即在照片上用可感光的画布放大,然后像油画作画那样在突出的地方用彩色塗料作画,突出立体感。由此可见,彭老的良苦用心。

  11月4日,彭邦卿在家人的陪伴下,亲临大陈参加开展仪式,并发表了激情洋溢的讲话,他为能在中学时期的母校——大陈萃文中学原址举办个人摄影展感到由衷地高兴,为在耄耋之年能为家乡的摄影事业作出一份贡献感到莫大地欣慰。这是彭老唯一的一次个人摄影展,《中国摄影报》为此刊发了我写的简讯。

  “我有很多次在国内大城市、包括国外举办摄影展的机会,但都被我拒绝了,我觉得在大陈这个农村旅游景点办影展,增加景点文化氛围才有意义。”一向低调的彭老这样说,“在家乡,特别是在我中学时期求学的大陈萃文中学旧址办展览,也是向父老乡亲汇报。”彭邦卿1946年小学毕业后,曾在大陈萃文中学读了两年书,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启蒙,为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生命不息摄影不止

  1996年春,65岁的彭邦卿查出结肠癌,几次开刀术后恢复情况都不理想,生命危在旦夕。但他硬是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顽强坚毅地与癌魔作斗争,积极参加癌症康复协会各种活动,担任贵州省癌症康复协会副会长10多年,参与编印《病症康复》小报,撰写20多篇文章分享抗癌经验,鼓励癌症病人树立生活信心。

  他坚持参与摄影活动,广泛和国内外的摄影朋友采风交流。出院不到半年,就参加当年在香港举行的第15届亚洲影艺联盟大会。在世界各地影友的问候和交流中,彭邦卿得到了鼓舞和力量,坚定了他重回摄影队伍的信心。

  20世纪90年代末,贵州还未开放, 应改为“20世纪80年代末”我1985年随中国摄影家代表团访问新加后结识东南亚的朋友,1987以后邀请他们来访的,

  20世纪80年代末,贵州还未开放,很少有海外旅客来黔旅游,彭邦卿在征得省外事部门同意后,先后邀请1985年随中国摄影家代表团访问新加坡结识的东南亚朋友组团到贵州摄影创作。1998年,在伤口还未愈合的情况下,还亲自陪同马来西亚摄影团前去黔东南苗寨拍照。据统计,彭邦卿在患癌症后的8年里,共接待27批282人次海外摄影团到贵州交流和拍片,他们把美丽的贵州风光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宣传贵州、促进贵州旅游业大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屈指算来,彭邦卿从1955年接触摄影,已结缘摄影事业60多年,他用相机、镜头为贵州的摄影和旅游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极大地充实了他的生活,增强了他战胜顽疾、重获健康的信念,延长了他生命的长度和人生价值。

        创会理事 彭邦卿 个人简介: http://test.icspa.org.cn/zhijingdashi/dashigushi/2019-06-12/233.html



(微信关注中国老摄影家协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010-63342585
工作邮箱:chinacspa@126.com
工作时间:9:00-17:00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老摄影家协会 © Copyright 2024 备案号:京ICP备14003543号-2 https://beian.mps.gov.cn//web/assets/logo01.6189a29f.png 公安部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7220号